她,不是農民,卻對莊稼一往情深;她,不是科學家,卻癡迷農業科技。整整30多個春秋,她跑遍了賓川山山水水,傾心為農的足跡,深深印在這片熱土上。她,就是賓川縣植檢植保站站長、推廣研究員何建群。
當好科技推廣的領頭雁
1986年7月,何建群從大理州農業學校植物保護專業畢業,來到賓川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。此后數十年如一日,她始終堅守在農技推廣第一線,把最美芳華獻給土地。
1997年7月,賓川縣山地玉米大面積爆發粘蟲危害,3.6萬畝玉米的葉片上爬滿了瘋狂啃食的害蟲。何建群帶領同事一頭扎進玉米地,揪起旁人避之不及的粘蟲認真觀察研究,一天工夫就拿出解決辦法。通過及時防治,挽回了產量損失150萬公斤。那年,賓川玉米獲得了好收成,賓川也被列入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。
從此,這個“治蟲高手”逐漸從一名普通植保員成長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。36年來,何建群走遍全縣10個鄉鎮、90個村(居)委會、1000多個村民小組,主持參與了省、州、縣科技課題項目70余項,完成農業新技術試驗、病蟲草害調查350余組。經常是白天一頭扎進田間地頭,晚上伏案分析整理,兩個饅頭一壺水就對付一餐,賓川這塊熱土上,到處留下了她的足跡和汗水。
參加工作以來,一項項技術研究轉化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成果。她主持編寫了實用技術書籍15本、農業技術培訓教材9本,發放到農民手中22萬冊;主持制定省級、州級地方農業規范2個、綠色食品團體標準5個、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程6個;每年發布農作物病蟲簡報12期以上,預報準確率達90%以上;開展培訓633場次,培訓人數超過6.4萬人次。何建群與同事們一起引導賓川農民逐步走上科技興農之路,成為賓川縣農業科技推廣的領頭雁。
當好產業發展的護航者
為扎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,她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病蟲害、開展監測及試驗示范,探索研究防控新技術。
賓川縣是“水果之鄉”,病蟲害防治任務十分艱巨。作為一名農技人,何建群全力抓好技術服務、解決技術生產難題,為全縣水果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。
為扎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,她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病蟲害、開展監測及試驗示范,探索研究防控新技術。在她的倡導下,綠色防控新技術在葡萄、柑桔、石榴、蔬菜等作物上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。2013年以來,全縣累計組織防治面積3568.26萬畝次,挽回農產品產量損失53523.9萬公斤;累計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60余萬畝次,實現年節本增效3億元以上。
作為柑桔病蟲害防治技術負責人,何建群帶頭制定了《柑桔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方案》《柑桔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》,全程參與無病毒柑桔苗木繁育并推廣種植210萬株,推動了賓川縣柑桔產業的發展。
截至2021年末,賓川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2.6萬畝,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21.5萬畝,推廣成效率達65.95%;全縣水果年產量達77.15萬噸,產值達70.58億元,畝均產值居云南省首位,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。
當好農民群眾的貼心人
多年來,何建群在廣大種植戶心中,不僅是非常厲害的“科學家”,也是值得信賴的貼心人。
2009年,小灣水電站庫區群眾移民到賓川縣雞足山鎮新川村,為幫助移民群眾發展葡萄產業,何建群主動提出掛鉤聯系新川村,與移民種植戶長期“泡”在一起。在她的悉心指導下,新川村的葡萄品質一年比一年好,移民群眾的收入也逐年提高,實現了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發展、可致富”。
除了種植條件較好的壩區、緩坡,賓川縣還有很多貧瘠的山地。為了幫助山區群眾一起脫貧致富,何建群積極帶動山區群眾發展青花椒產業。目前,賓川縣青花椒種植面積達4.62萬畝,青花椒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。
2020年2月,賓川縣的葡萄和柑桔出現大面積低溫冷害。時值疫情期間,何建群和同事戴著口罩深入田間地頭,及時制定出相應防控措施,指導群眾恢復生產自救。由于處置及時,當年賓川縣的葡萄和柑桔產量、品質沒有受到影響。
“她講的方法,我們聽得懂?!薄爸灰吹剿?,我們就放心了?!薄八喈斨С治覀兎N植戶?!倍嗄陙?,何建群在廣大種植戶心中,不僅是非常厲害的“科學家”,也是值得信賴的貼心人。她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,也獲得了“全國最美農技人員”“云南省農技推廣大使”“蒼洱霞光人才”等73項殊榮。如今,56歲的何建群仍默默奮戰在農技推廣一線,繼續播撒農業科技的種子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